临高启明_第三百一十一节 心知肚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一节 心知肚明 (第3/5页)

一眼就看出,眼前的这些火炮,比朝廷视为“军国重器”的从澳门买入的红夷大炮要大。且不说那几门又粗又短的大炮,就是看起来较小的长炮炮口亦是红夷大炮大得多。

    “此炮发射的是24斤的炮子么?”孙元化问道。当时中国翻译的西洋炮术著作中对中西度量衡未作翻译换算,磅直接变成了斤,长度单位变成营造尺。孙元化虽然是专家,到底看不懂葡萄牙文或者意大利文,也就跟着一起错了下去。

    吕洋当然是知道的,虽说他的度量衡单位是错的,但是只看了看就知道火炮的大致口径,也算是很专业了。

    “正是24斤炮子的。”

    “那边的大炮,不知道用几斤炮子?”

    “那是68斤炮子的。”

    “68斤?!”孙元化颇为震撼。在他的感觉中发射12磅炮弹的红夷大炮就是“巨炮”了。而这船上的大炮,普普通通的就是24斤炮弹,甚至还有68斤的炮弹!

    “既然是发射24斤的炮弹,想必要填充许多火药。”孙元化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我见这炮身甚薄,亦非铜铸,不知能否不炸?”

    明代引进西洋火炮,但是对规范的cao炮训练和使用没有全盘引进,因而火药装填数量、射击频率控制到强制炮身降温都有许多问题,加之仿制大炮的时候材料工艺上的种种问题,因而火炮炸膛事故时有发生。

    为了确保火炮的发射安全,铸造大炮的时候就只有加厚火炮身管的厚度。结果就是铸造出来得火炮都很重。这一趋势发展到最后,鸦片战争时期干脆出现了重几千斤的大炮,发射的炮弹仅相当于欧洲的12磅甚至9磅、6磅的炮弹。

    相比之下,临高的滑膛炮都是采用整体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