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_第三百三十七节 北山先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七节 北山先生 (第2/5页)

上的种种缺点,但是外界不断的噪声也的确严重影响了他的判断。

    要在一片嘈杂的骂声中保持对某个人的看法不动摇,大约只有杨嗣昌能够做到这点,洪承畴也算一个,不过他最后仓促出兵援锦州,不能不说其中有畏惧朝野清流“舆论”影响皇帝的成分在内。

    纠结到最后,可以说崇祯一朝,凡稍有能力,敢于任事的大臣,基本都是毁于这奇葩的“言论自由”的氛围之中

    冷凝云在“农场”接受培训的时候就被反复强调过要注意到言官的“舆论”――不但能够左右皇帝的判断,还能在朝廷中形成强大的党同伐异的气氛,使得有异议者不敢开口。

    最可怕的是,这一舆论往往是“三观正”,占据着舆论制高点,就算是皇帝也很难反驳。清流的舆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持了朝政,造成了最终大明的悲剧。

    最终崇祯皇帝宁可在北京城里坐以待毙,也没有迁都南京――甚至连太子都没敢偷偷送走,失去了最后一个备份的机会,不得不说这三观正确的清流舆论造成的。

    “张口都是为国为民,一股子凌然正气,实际还不是满肚子男盗女娼!”冷凝云是知道随后的历史发展趋势的人,知道明末这帮嘴上三观正得出奇的文官们许多晚节不保。不少人还当了三姓家奴。再看他们眼下的这番嘴脸,更是觉得不堪至极。

    冷凝云刚刚去拜访了一位重要的人物――这位人物的身份不高,甚至堪称很低:一个家奴。但是在京师里却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朝中不少官员见到他还要遵称他一声“北山先生”。

    但是这位家奴却不是一般人,连冷凝云一贯觉得很牛B的杨公公见到他也是客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