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五节 芳草地参观记--失落感 (第1/5页)
黄平虽然表现活跃,但是红队总体实力稍逊一筹,比赛以蓝队胜利而告终。终场哨声吹响,董亦直从cao场上下来向参观团的诸位打个招呼。 刘大霖满目好奇的看着这个澳洲先生:黝黑的面庞强壮的身体,还有刚刚做了一场比赛的裁判,跟着学生跑前跑后――运动后的大脑门上细密的汗珠。 “董先生,贵众果然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刘大霖含蓄的说道,“听闻这些孩子大多是大陆上搜罗来得贫苦孤儿?没想到一经你们的调教,个个光彩照人,不似贫寒卑户家的子弟了。” “哪里,”董亦直谦虚道,“孔老夫子不也说了吗:有教无类。陈胜吴广也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贫富虽然不能均,只要人人有书念,贫寒小户的子弟亦能真正出头。”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确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制度,起码从制度上保证了贫寒家子弟能够通过读书科举来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不过,在现实中能够实现这一改变的人凤毛麟角,读书在古代社会是要相当的经济基础的,真正的底层百姓除非有机缘巧合,否则根本不可能有余力来供应子弟念书的。 刘大霖自己是很明白这点的――他自己就是官宦家庭出身,不管是当初乡试还是后来的进士科的同年,真正出身穷苦百姓家的没几个。至不济的,家里也有几亩薄田或者宗族里有资助。 澳洲人办学,虽然讲授的不是圣人之学,但是却堪称是真正的“有教无类”。他虽然不是商人,平日里的营生也是交给家人打理,但是也明白这么大的一所学校,几千个学童每天要花费的钱粮就是个极大的数字。更别说造房起屋等等建造为此学校本身的种种开销。刘大霖估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