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_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 第37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 第374节 (第6/9页)

古代,虽然从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在军中配备医士的思潮和行为,但直至医疗较为发达的唐代,也只能每营,也就是三千人才能配给一名医生和一个下属。

    也就是说,在韩盈没有给军中普及急救,配战后备军医前,基本上没有医疗救助的军中战后死亡率,绝对远超克里米亚战争时的统计。

    即便大家没有意识去统计这些,可死一多半人和死了一百多个人的差距太过明显,只要稍微了解一点战后事宜的人就能明白,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显然,在作战上一窍不通,但对军事还算了解的刘彻在翻看这份具体统计到个人的报告时,眼睛开始逐渐瞪大,原本有些随意的姿态也开始坐正,甚至顾不得和韩盈说话,直至将这份奏书全部看完,他才重重将奏书拍在案几上,极为高兴的赞道:

    “好啊!竟救活这么多人,可真是大喜事!”

    战后死亡率的降低,绝不只是减少骑兵损耗那么简单,它能极大地提高骑兵作战的士气,增强他们对于汉国的归属感,更能让大量的,拥有战争经验的老兵重返战场。

    这是重中之重。

    无论古今,形容一支部队强大都会用‘百战之师’,打过仗的士兵和没打过仗的士兵,那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能够从容的听从统帅调度进行拼杀,后者恐怕紧张的连槊都握不稳。

    而除了这些,能够治病救人的军民医院,也不只会在这里发挥作用,毕竟骑兵机动性还是太强,远没有发挥出军民医院的全部潜力,倘若配备给步兵,那医生还可以承担供应军队应对极端环境,比如处理冻伤,瘴气,瘟疫等诸多降低军队战斗力的事宜,甚至还可以在关键时刻,尽量救治将领的生命。

    更妙的是,医院就地生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