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左_第361章 谁为苍生唱悲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1章 谁为苍生唱悲苦 (第1/5页)

    明代山东是盐业大省,共有大小盐场足足十九个。

    在这其中,大沽河盐场其实连名号都排不到。

    究其原因,一个是自然条件不佳,比不上别处。而最重要的原因,则是这里的交通条件太差。

    产了盐却不好运出去,运输成本高昂,让大沽河盐场一直没有什么长足发展。

    而这种朝廷不重视的盐场,自然也就成为了非法牟利的最佳场所。

    反正山高皇帝远,朝廷关照不到,围绕着盐场的官员、豪强肆意妄为,压榨的盐户、灶户们生不如死。

    明初的时候,朝廷对灶户控制极严,但是给予的优待也很不错。

    不但给灶户们提供了草场用来樵采,能耕种的地也允许耕种,而且还免除灶户的杂役,又会给工本米粮和自用的盐引一石。

    到了后来,这种方式的弊端凸显,朝廷做了改革。

    不再从灶户手里征收实物盐,而是改成了折色、折银的方式向灶户收取盐课。

    这个办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当然好处极多,也降低了朝廷的成本。

    可是明朝腐败的吏治,又让官员上下其手,侵吞了无数好处。而灶户们,则成为了最为悲惨的人。

    转运司不征收实物盐,改成银钱。可灶户的手里没有现银,就只能先把制出的盐卖掉才能换来银钱。

    而往往这个时候,收购的盐商、盐帮就会和官员勾结,大肆压价,盘剥灶户。

    官府催逼盐课甚急,不按时缴纳灶户就要受罚。无奈之下,辛辛苦苦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