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3章 实与虚 (第4/5页)
“这……” 张采语塞,赫然发现,他也遭遇了归尔复一样的困境。 往常士人论“道”与“理”,更多的是关注道与理的关系,在他们的心目中,“道”和“理”就是理所应当的。 程朱理学的许多思想和观点,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但是到了黄宗羲这里,他进行了更加深邃的追究。 所有人看来理所应当的“道”到底是什么? 你说“一阴一阳既为道,”那阴和阳又是什么? 说白了,黄宗羲秉持的是本质论。 对于哲学理论当中的事物,必须要给出合情合理的存在解释。 总不能你说“道”是根本,然后“道”又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得。 那这个“道”是真实存在的吗? 黄宗羲的几个问题,可谓是彻底抓住了传统儒家哲学思想的要害,也就是逻辑上的缺失。 一般而言,哲学要想完整和完善,必须三要素齐备。 论点、论据和论证。 提出论点,然后用详实、可靠的论据来进行论证,从而让观点站得住脚。 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唯独缺少了论据这个环节。 因为儒家的“道”是建立在士人思考和幻想之上的,本来就脱离了实际,自然也就无法用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这就是近现代以来,东方哲学落后于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逻辑性不足。 有趣的是,后世用西方的哲学逻辑观套入到东方哲学思想后,许多东西都解释的通,而且变得更加精妙和深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