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86章 (第3/3页)
不知道怎么回答。 按照朱棣的立场,朱允炆肯定是做错了,要不然他靖难立得住根脚? 可实际上朱棣内心清楚,只要稍微有点眼光的人坐到朱允炆那个位置,都会削藩,尤其是北平的藩王是他朱棣,不削藩实在也是个完。 别说当时好几个藩王强势,就是现在,朱棣屁股下坐的龙椅,也烫。 他也忌惮藩王。 藩王可养三卫,明面上就是好几千人,再暗地里养点兵,这兵力就不好说了,况且境内不是一个藩王,是一大堆的藩王。 唐朝的藩镇割据犹在眼前。 所以近来朱棣百思不得其解,老爹那么英明神武的一个人,怎么会不知道藩镇割据的危害,立国后竟然大势封藩。 不合理啊。 估摸着还是老爹书读少了,当了天子后脑壳一热,又被小民意识中的亲情束缚,觉得一家人应该不会怎样怎样。 于是封藩。 等他反应过来,藩王已经成型,他后悔也来不及了。 话说,还得感谢老爹这一手。 否则哪轮得到他朱棣当天子。 黄昏一见朱棣的神情,就知道答案,显然朱棣也认为,朱允炆的做法战略上是正确的,只不过战术是错误的。 于是笑道:“既然朱允炆做正确了,那么陛下继续做便是。” 削藩! 使劲儿削。 历史证明,就中国这地大物博人口稠密的国度,中央集权制才是长治久安的稳妥策略,什么资本主义的联邦制、议会制,都是卵的。 五千年的文明,培养了太多能人,中央不能集权,地方上分分钟冒一堆人出来,掌控兵权发展经济后再一看,哟,老子的实力可以媲美中央了。 于是野望滋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