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_第59章 窗口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9章 窗口期 (第1/6页)

    美国人的空地导弹技术布局,在1970年代曾经有过一波价值观上的大转折。在1960年代,美国空军因为在越南战争中普遍与苏联战斗机交锋不占便宜,所以在空对地弹药的选择上,一度倾向于使用电视制导弹药。电视制导的精度、全天候性、抗干扰性,都比激光制导差很多。但有一个优势是激光制导不具备的,那就是更容易发射后不管。哪怕飞机飞出几十公里了,机载接收机依然可以收到导弹摄像头的电视信号,并且把控制指令发回去。而激光制导的导弹,则要求载机在导弹命中目标前,必须始终拿激光器保持照射目标,这就意味着飞机不能装完逼就跑,增加了飞机本身的生存性风险。越战时美国人的主力还是f4“鬼怪”这种过时烂货,连米格21/都干不过,所以电视制导就是为了f4“鬼怪”装完逼就跑而设计的,“幼畜”a/b也赶上了越战最后几年的大显神威。但进入70年代末,随着美国人对越战痛定思痛后弄的f14、f15、f16这三款战斗机入役,美国空军在制空权方面已经碾压了苏联装备,所以增加战机的火线滞空时间危险不大,他们就开始倾向于搞激光制导。1970年服役的“幼畜”a型、71年服役的“幼畜”b型,在军中八年后,于1978年终于被激光制导的c型逐渐取代。而电视制导技术也被认为“没有军事价值”,而逐步放开为民用技术,允许休斯公司等供应商自谋出路、卖民品回本。好莱坞一小撮最顶级的录像机远程同步监视器公司,开始把“幼畜”b的制导系统中,除了火控计算机以外的其他部分,都用到了自己的产品里。不过,历史上这波小转折却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实际的战争,很快会证明电视制导在未来战争中依然有价值、并非激光制导能彻底取代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