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 (第2/5页)
途中各处农业的情况都很不妙,除了一些靠近河边的田地外,大多是各处田地干旱严重,小麦出苗稀少。看来大明今年这个粮食问题又要让庙堂上的大人们头痛了。 在路上,黄来福还注意到一个情况,就是路上流民源源不断。这些流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有的挑着锅,有的用箩担挑着孩子,许多人都是面黄肌瘦,衣裳褴褛。不过看众人眼中都是满怀希望,努力地往太原府的方向而去。从这些人的说话中,黄来福知道他们因为今年的收成又无望,所以许多人都趁早做好了准备,先逃荒再说,到了太原府等大城,说不定就有口吃饭的机会。 看到这些流民,顾云娘和江大忠等人说话的声音都小了,黄来福则是细心观察他们。从他们的衣着打扮中,这些流民的成份还是挺复杂的,有些是逃荒的农民,有些是各处逃亡的军户,匠户,还有一些是城镇的小商贩。 事实上,当时的流民问题是大明中后期的普遍性社会问题,流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畿内边陲。特别是宪、孝、武三朝后,流徙人口更是动辄成千上万,形成遍及全国的巨大洪流。流民的分布、规模在各地亦不一样。一般来说,北方流民规模宏大,远远超过南方。 出现流民的原因主要是天灾,人口的增长,再加上土地兼并,还有一些是受到商业的吸引,不愿种田,游手游食之辈。这股力量就如后世的民工潮,如引导得好的话,可作为城镇工商业的主要劳力来源,引导不好的话,再加上天灾的原因,就尽出李自成之辈。 黄来福自然明白这股力量的强大,他暗暗心惊的同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