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459节 (第3/7页)
以很快又没落;但是接着诞生的战国七雄依然是行“霸道”,但却学会了喊“仁义”的口号,以“仁义”作为一个借口,行军事兼并之实,但这些国家却都很成功,没有一个是以德服人的,都是逼迫敌国的百姓臣服,可也没见到谁承受了什么不可承受的后果。 所以荀子认为,孟子的王霸论太过于理想化,荀子的结论是“道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之则亦王;道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之,则亦霸”,而实际上战国的情况则是“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也就是说诸侯推崇礼制、尊重贤才,才是真正的“王道”;诸侯重视法律、爱惜黎民,属于真正的“霸道”,而非孟子概念里那种。 正是因为王霸之辩,不仅涉及到了现实庙堂的争执,更涉及到了两派背后所尊崇的圣人的理念争执,所以这场对决,才显得尤为重要,甚至超过了前面的义利之辨。 就在这时,擂台周围突然传来一阵sao动,引起了朱棣等人的注意力。 只见张宇初手中拿着一张纸,脸色阴晴不定地盯着高逊志。 “怎么回事?为何还未宣布比试开始。” 见父皇没开口询问,朱高炽自觉地皱眉问身边的太监道。 刚才那名太监刚上楼,又连忙跑下去查探了,随即折返回来,他小声冲着朱棣禀报导: “回陛下,刚才高逊志打算把原本规则给改了” 话还未说完,便遭到了淇国公丘福的质疑:“谁让他们改规则的?” 太监低垂着脑袋不再吭声,心想这件事也怪不得自己。 朱棣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善罢罢休,接着吩咐旁边的太监道:“去把主持比试的董伦给朕找来。” 是的,前不久告老还乡的礼部左侍郎董伦这次被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