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 (第2/5页)
想象有多少有文化基础的少年学子赶来应试。 汴梁陷落以来,这一状况至少在楚山已彻底改变过来了。 数百万的流民南逃,滞留楚山境内也有十数万人,其中有成百上千自幼读书识字、家境殷实的少年学子,流落异乡。 他们除读书识字之外,大多不识五谷、不耐苦作,与家人仓促南逃时也没有办法变卖田宅,不多的盘缠消耗一空后,生计就骤然成了问题,只能寄居于屯寨,与平时他们看不起、瞧不上的贫民一起辛勤劳作。 当然,这些人抱着暂时栖身屯寨的心思,并没有打算长久留在楚山,却是汝颍大捷之后,武士斋舍年初招寻少年生员,提供免费食宿,每月还会比照士卒额外发放一笔薪饷,很快就寻满六十名少年学子。 当然,这些少年自幼家殷实,初逢大难,被迫流落异乡,心思也是热切而单纯,除了学习各种军事知识外,日常cao练兼习枪刀骑射都非常的刻苦。 如今州学设立匠师斋舍,选录一批有文化底子、算学基础的少年学子,也没有人觉得会有什么问题。 大越立朝之后,官方就编修了《营造法式》、《新仪器法要》等器械、营造方面的著述,《武经总要》的攻城、水攻、水战、守城等篇,也收录大量兵甲军械、守战工事及战船等方面的修造之法,兼之历朝都有农书、工书传世,普通教材是不缺的。 虽说庄守信、沈炼、陈荣钧等人都是大匠级的人物,但徐怀设立匠师斋舍,选寻文化底子扎实、懂算学的少年学子,批量培养高水平匠师是一方面,但最终的目标乃是进行理论的总结与开拓,而非单纯的经验传承。 在这些基础理论总结与研究方面,庄守信、陈荣钧等作为传统的匠人,都是有缺陷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