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机 (第2/5页)
的市商(由于土地高度集中,集中掌握土地的大小地主,也是各地最为主要的粮商),直接从村寨民众手里征购粮食,每石糙米运抵舞阳等地的仓房,成本依旧达到四五贯之高。 目前朝廷直接拔付给楚山的粮食,仅够三万战兵食用;地方所直接征收的粮赋,仅能覆盖四万守兵。 不过,楚山维持那么大的工造规模,除战兵、守兵之外,匠师、匠工以及工辎兵的规模常年维持在四到六万左右。 这部分人不从事农业生产,每年所直接消耗的粮食,倘若都从南阳等地征购,耗资将高达二百余万贯。 这个价格在此时已经算相当良心的了。 淮东大营、淮西大营的军资如此之高,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朝廷所直接拨给的粮食仅能覆盖营伍将卒所需以及将吏上下其手,但更大规模的家小随军驻营,却没有相应的耕地分配,所需要的粮食及其他生活物资,只能通过市价购买。 朝廷在军粮之外,发放给将卒的饷银,需要覆盖其家小的生计,怎么可能低得了? 楚山好在很早就着手解决将卒家小的耕地问题。 哪怕桐柏山地狭人密,将卒家小所能配给的粮田极为有限,但也能解决基本的生计所需。 除此之外,楚山辖域内,由励锋堂全面掌握粮食的征购、销售,保证楚山辖域有限的余粮大部分能进入行营的储备仓库,不会被士绅豪贵大规模的囤积起来,更不会被别的粮商运往他地牟利。 即便如此,楚山用粮也是极其的紧张,今年不得不从南阳等地高价征购十数万石精粮,作为储备入库,以防不患。 倘若两年之后,南蔡能得到初步的开发,每年能为楚山额外提供二三十万的精粮,填补因扩张兵备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