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四) (第5/5页)
,把"诗性智慧"贬值为非理性的文化传统来说,所能代表文化普遍价值观的命题自然会与此相反,如布莱克所引述的那样"要人们注意一个哲学家的隐喻,就是小看了这位哲学家"。除此之外,或者可加上黑格尔的更具权威性的命题:"谁把思想埋在象征中,谁就没有思想"。在如此鲜明的对照之中,中国诗文化的特点和弱点,将变得更为清晰可辨和易于理解。若从根本上讲,两种文化的思维特质之终极差异似应该归结到有象和抽象的差异。……有像思维也大大妨碍了抽象理论系统的建构,不利于发展思辩哲学和自然科学,是中国科学长期以来停留在经验描述的而不是理论体系的层次上。除此之外,诗思与类比的滥用,还成为迷信产生的温床,陈规陋习的避难所。”(《诗经的文化阐释》第433-435页) (以上见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一书里的第六章“诗可以兴”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通过以上文章的引述,已知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即诗性智慧。叶先生虽然阐述的是《诗经》文化,但对认识中国哲学思维特质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帮助。中国哲学诗性智慧的结晶与源头是《周易》,先秦哲学无不是诗性思维的方式。但为何是这样?为何孔子推崇诗?为何形成有象?叶先生并没有进一步揭示这种现象不被中断,却得到延伸发扬的原因所在。??? wap..OrG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