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十) (第2/5页)
处“帝”说,而且是有前提下的“帝”说,并不影响《周易》的无神论思想。 《益》里说“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这里的“享于帝”,确实是讲对“帝”的献祭。《益》是排在《损》后的文章,《损》里对祭祀强调的是“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而此处却出现了“王用享于帝,吉”。是否是矛盾的呢?《损》里强调的是在执政为民上不能“减损”,如同现在所讲的惠民政策上要多增加财政投入。但对祭祀上的开支要减少下来,即可用最简单的两种原粮替代。《损》突出的是执政为民的思想,而《益》也一样。《益》的中心不是讲祭祀的,而是讲国家经济发展的道理。本句里虽出现对“帝”的祭祀,但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增加了财富,又不苛刻,不做危害的事情,君王用来祭祀上帝,也是吉祥的”。若相反,国家经济得不到发展与积累,执政不为民,百姓没饭吃,君王还搞什么对上帝的祭祀敬拜呢?这是作者通过《损》、《益》两篇对比,辩证地说明了“减损”和“增益”与执政为民的关系。这是作者面对西周的统治者对上帝,天命的崇拜,而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是为统治者指明了一条光明的正道。这里没有宣扬神权的思想,也无迷信的成分。当然作者此处拿祭祀来做对比,说明作者的思想还受历史的局限性。 《周易》里还有两处反映的“祭祀”观。即《困》篇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这《困》篇里的两段话,涉及到了祭祀,并且出现了“祭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