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拾遗_第256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6章 (第2/3页)

正一道的外门弟子,与本代张天师相识,浮云子、韩嘉彦也常听张天师讲经说法。

    天师道还演化出了上清派、灵宝派两大分支,前者重炼气,后者重炼丹。上清道场在茅山,灵宝道场在阁皂山。陆静修、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代表人物,葛玄、葛洪这二葛是灵宝派的代表人物。

    曹希蕴,也是在阁皂山受箓为道,属于灵宝派道士。

    南朝时,道士陆静修对天师道做出一系列改革,因东晋之后南朝宋齐之时的道教内部积存许多弊端,诸如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等等,这给道教自身的延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尤以与农民起义结合密切是最大的隐忧,为此陆修静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改革当时道教的办法。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提倡斋戒,他认为这是求道之本。他还编定需戒仪范多种,意在从斋戒入手整理南朝宋齐之时道教存在的种种积弊。他宣扬只有斋戒,才能把人的身、口、心引入正常仪轨。

    陆修静提出祖述三张、弘衍二葛。对道民的组织编户,修道场所等等有关宅箓制度进行改革,要求奉道者皆编著户籍,各有所属,经常接受种禁威仪的教育,知法守法,确保家国太平;婚丧嫁娶牛育应申报增减户口;奉道者的行为必须严守本分,不得僭越;严格执行道官论功升迁制度等等,加强和完善了道教组织。

    如此,获得了统治者的欢心,南朝以来奉道不绝。

    这便是南天师道。

    而北天师道同样是应时运而生,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对道教造成了冲击。北方道士寇谦之挺身而出,对旧天师道进行改革,引儒入道,道士要以礼为标准,儒道兼修。

    奈何,后因北齐举国崇佛,道教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