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_381【国号、年号、内外制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81【国号、年号、内外制度】 (第2/6页)

不陌生,廷推就经常不记名投票选举。

    特别是选阁臣、尚书、总督的时候,廷推属于常规流程。如果无法当场得出结果,大臣们就会推举出主选和陪选,一般有两到三个候选人名单。

    接着便是举行扩大会议,让众臣不记名投票,还要写出自己的推选理由。

    但决策权在皇帝,投票结果只是参考意见。

    而且,皇帝害怕群臣结党,往往选用得票更少的那位。有时候,候选人名单不能让皇帝满意,还会重新让大臣们廷推候选人。

    当皇权与相权反复拉锯时,候选人就得廷推好几次。

    如果皇帝绕过大臣,直接任命某人,或者直接给出候选人。这是破坏规矩的行为,证明皇帝和大臣的关系非常恶劣。

    就拿崇祯来举例,只刚开始那两三年守规矩,剩下的时候一直在破坏规则。

    赵瀚让人分发公文纸,大概一刻钟过去,投票全部上交。

    “唱票吧。”赵瀚说。

    张岱负责验票,郑森负责计票,陈子升负责唱票:“大同28票,大吴21票,大燕15票,大赣11票,大和8票……”

    没一个票数过半的。

    赵瀚仔细观察字迹,顿时就笑起来。

    由于都用台阁体写字,读书人的笔迹无法辨认,这还真属于不记名投票啊。

    “罢了,便以‘大同’为国号。”赵瀚能够猜得出来,徐颖、陈茂生、萧焕、左孝良这些人,应该都是给“大同”投票的。

    至于“大吴”的投票者,多半以江南士子为主。

    也多亏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