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2章 蒙古人来了 (第2/7页)
一场大地震。但这些事情,却一点也没影响到五寨堡的黄来福,眼下他正在忙个不亦乐乎呢。 离五寨堡大菜园不远的五寨堡大学堂己经建好,共有学生一千五百余人,聘请有教授、学正、教谕、训导、司吏、斋夫、膳夫、先生等五十余人,黄来福任名誉校长。这种规模,在大明朝算是庞大惊人了。就在岢岚州卫学内,也不过才有学生132名。消息传出后,又是引起了各地士子们的好一阵议论。总体而言,都是正面的赞赏。 五寨堡大学堂内的建筑典雅,青砖、青瓦,大木,由多个建筑组成,学生大多是五寨堡本地的军户屯丁子弟,另周边州县卫所,如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可以送到五寨堡大学堂来学习。 学堂在11月1日开学,内中实行校舍制,统一服装,半军事化管理,分为低,中,高年纪,几十个班。由于现在的五寨堡财力充盈,因此黄来福并没有收什么学费,学堂内每年几千两银子的花费,他还是给得起的。当然,这种免费教育,只能在五寨堡一地实行。 大学堂内,除教一些大明传统的礼、射、书、数课学外,还有农技,商业,军事等知识。而且这种教学,不只是在书上教。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一块菜地,或是农田,果园等,孩子们,经常要搞一些劳动实践课。 五寨堡大学堂内,平时除了饱读诗书的文人外,还会有一些老农,商贾,军官出没。黄来福想得很清楚,这些学生中,将来能中科举的,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要自己五寨堡内消化,因此,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教一些实际有用的东西。 不过大学堂这种作法,不免引起了一些文人的议论,你说学堂内请一些老农也就罢了,在古代社会,农民的地位还是高的,就是很多官员告老还乡后,也多半搞几块田地种种,也是一种风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