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钉子户_第三六三章 兵临黄浦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六三章 兵临黄浦江 (第5/5页)

  不过一直到明代中叶为止,上海县都还没有城墙的。

    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三十二年(1553年)的四月到六月就有五次侵犯上海县,损失惨重。当时的县官逃得比老百姓还快,士兵又没有战斗力,县衙惨遭蹂躏,官库也被洗劫一空,老百姓死伤惨重,于是议建城墙;大夫坊里的顾从礼带头上书,松江知府方廉下令建城,很快得到官民一致响应。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官民、贫富一起上阵,十月动工,至十二月,用二个多月时间就建成了城墙。这里上海县衙的确出了不少力气。

    上海县的这个城墙周长九里(四点五公里),高二点四丈(八米)。

    这个城可比城还要大一点,匪夷所思的是这个建这个城墙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完成了,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这是有真实记载的:书法家陆琛的夫人梅氏捐田五百亩、银两千两、拆屋数千间,助筑小东门,直至累死在工地上,可见民情之高涨。

    这里还有一个秘密;上海的城墙与众不同,内墙和外墙用拆房的砖砌,中间则是用土夯实,这样就加快了速度,我的《状元及第砖》一集里就有证实。

    所以说城用一个月就建成了,真不是吹的,毕竟大量采用现代材料和机械,夜晚也能够不停施工,材料充足,人力充沛,不是古代人的条件能比的。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城墙刚建成,城壕还没有挖倭寇又来了,七艘敌船闯入上海,打败了停在黄浦上的崇明水师,向东门进攻,军民齐心撤到城里坚守,久攻不下倭寇只得退去,从此很少来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