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钉子户_第二零三章 朝鲜求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零三章 朝鲜求援 (第3/4页)

就再也不能从日益繁荣的国家海贸中,得到一两的银子了——但是,这个禁海令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收税了,相反,收银子的从太监变成了海商和官员,而且他们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就比如郑芝龙。

    然后是丝绢税,万历认为如果商人贩丝织绸一定能赚钱,所以他收工商税,东林君子认为这叫“天子与小民争利”,是招来天灾地原因之一,这次的免税计划自然也要把它废除,崇祯对此表示赞同。

    接着是布税、地矿税、马政。

    根据文臣的要求废除了各种“与民争利”并且违反祖制的税收后,新任的皇帝再次享受到了他祖父、父亲和兄长从来不曾享受过的高度赞誉,朝野的东林君子们异口同声的称赞这位少年天子是大明当之无愧地中兴之主,并向他保证,根据天人感应的道理,大明很快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但是,遗憾的是老天爷反应比较慢,崇祯年间北方仍然是连年灾荒,而且后金仍然还在活蹦乱跳的作乱——打仗,赈灾都要钱。

    由于崇祯朝进行了大减税以后,内库的收入几乎完全断绝,无法再对国库进行补贴,所以东林党建议加农赋.

    一系列天才的理财政策下来,国库內帑逐渐空虚。

    在一大批官员对王越喊打喊杀的时候,另一部分人却对这篇文章纷纷叫好。除了一些有识之士,数量最广泛的就是平民百姓,他们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部分人。

    王越的文章清晰地阐明了赋税的重要性,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赋税对国家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