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钉子户_第二零三章 朝鲜求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零三章 朝鲜求援 (第2/4页)

大的问题就是朝廷到处都缺钱,所以他已经隐隐感到问题的结症出在哪里。

    东林党魁钱谦益下台之后,终崇祯一朝都没有被起用,最后混南明去了,就能说明崇祯的态度。而王越的这篇文章,正好为崇祯理清了思路。

    自他登基后在东林的建议下,裁撤了东厂这个“国家安全局”。

    接着收回全国的河道监督太监,整个崇祯朝在十七年内就再也没有修过一次河、治过一次水,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无论是山东还是浙江。在这十七年里就任由河水一次次泛滥,每次东林君子都借口“节约”把修河治水款搞没了。

    东林内阁和朝野的东林党人为天子的英明决定而高呼万岁,随后内阁就又提出了减税的一揽子计划。

    东林君子第一个提出的就是茶税,天子遂收回了各布政司地监督的太监。当然,自此以后各省的茶税收入就急剧下降,文官连年报灾,茶叶岁岁歉收,到崇祯十年,仅浙江一省茶税就从万历、天启年间地二十万两白银降低到每年十二两白银——没错,你没看错,不是十二万两,而是十二两。

    接着就是海税,明朝文官和海商本来就有千丝万缕地联系,他们向皇帝提出应该恢复“禁海”。天子再次认可了东林内阁的判断,下令各海关的太监回宫。

    从万历天子兴海贸以来,海关税一直是大明财政一大支柱,也是内币的重要来源。到了万历四十年的时候,万历天子每年能得到四百万两白银的海税。

    从崇祯元年以恢复禁海令的名义停收海关税后,内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