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422节 (第7/7页)
的理解,不是后儒的理解,后来儒者的理解大多都是荒谬的、错误的。 卓敬长出了一口气,深以为然道:“权循旧制,苟且安逸,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国师笔锋犀利,端地是惊世大作!” 姜星火顿了顿笔尖,一滴墨落在纸上,稍稍晕染开来。 犀利的还在后头呢。 “宋儒穷理务强探力索,故不免强不知以为知。 后儒信道之笃者,莫如伊川(程颐)。 然伊川每事好硬说硬做,故于圣人融洽处,未之能得.注《春秋》,用功虽多,然太着力却有穿凿。 所谓学者穷理,正须虚心平气,以得精微之旨,若有意深求定然执着。 强为贯通,必至牵合;过为分析,不免破碎。由是后来者,得其理者愈鲜矣。” 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就是说,宋代的儒者都是缝合怪,强行把含义穿凿附会,对字句过分解读分析,想要好好探究道理应该心平静气、按部就班,这样才能得到幽微深邃的含义,你非要先射箭再画靶子,那么得到的一定是伱想得到的,这种得到的道理结果,本来就是错的,那么后来的儒者(明儒),能继承理解宋儒自的真道理自然就更少了。 宋儒是怎么断章取义的,之前姜星火在讲“太极”和“格物”,讲“敬”和“集义”的时候都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喷的有点狠。 郭琎的脑壳“嗡嗡”的在响,一时间竟有些天旋地转之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