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442节 (第4/7页)
不梦周公。” 在一旁听着的黄信似乎也想到了什么,他脱口而出道:“洛阳之辩!” 李至刚也随之恍然。 宋朝时,理学的学派里,有两大分支,其一是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其二是二程为代表的洛学。 洛阳之辩,正是理学这两大学派的巅峰辩论,主要论点集中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礼仪教化”、“井田制”三个方面。 姜星火笑道:“横渠先生有言,伊川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便所谓‘亦是失于太快,此义尽有次序。须是穷理,便能尽得之性,则推类又尽人之性;既尽得人之性,须是并万物之性齐尽得,如此然后至于天道也。其间煞有事,岂有当下理会了?学者须是穷理为先,如此则方有学。今言知命与至于命尽有近远,岂可以知便谓之至也?” 这里说个题外话,明明是二程,为何两人开口闭口都是‘伊川(程颐)’? 这便是说,二程师承周敦颐,而二程的洛学,其实是后世儒家思想史后半段的源头所在。 南渡之后,程颐的理论,由朱熹完成,世称程朱理学;程颢的理论,则由陆九渊发展,至明代王阳明完成,世称陆王心学。 在二程时代,尚未分辨为理学和心学两大学派,仅呈现为二程兄弟间学术趣旨的某些不同,到了南宋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大论战,遂使两大学派形成,成为当世知识社会中最为突出的不同依归。 而在眼下的明初,明儒们学的都是“程颐-朱熹”的这一套理学,所以提及二程,自然多是程颐。 回归正题,姜星火所言,其实是张载对于《有命论》的另一种解题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